西行随笔

王学文

> 西行随笔 > 西行随笔目录

巴黎恰似一朵玫瑰花(1 / 2)

上一章目 录

法国篇

世界花都——巴黎

巴黎——法兰西共和国首都,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建筑以及文物古迹保存得比世界任何城市都好,是建筑和文物古迹的博物馆。也是世界著名的最繁华的大都市之一,素有“世界花都”“光之城”之称。巴黎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是全世界最美丽的城市。自16世纪,法国最伟大的国王亨利四世之后,巴黎几乎一直是欧洲地理及政治的中心。

巴黎就在壮美画卷中

法国位于欧洲大陆西部,三面临海,西濒大西洋的比斯开湾,西北隔英吉利海峡、多佛尔海峡与英国相望,东南滨地中海,东、东北背靠欧洲大陆,与摩纳哥、意大利、瑞士、德国、比利时相接,西南同西班牙、安道尔接壤。法国是西欧最大的国家,国土面积达55万平方公里,基本上是一个平原国家。地势东南高西北低,西北部为法北平原,巴黎就坐落在平原中部的巴黎盆地。

巴黎拥有许多宝贵的资源,它横跨塞纳河中游,占据欧洲最肥沃的沉积盆地,这里平畴沃野,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资源,自古以来,是法国经济的支柱,为巴黎乃至整个法国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演进中,发挥了无与伦比的奠基作用。

暮春时节,我们从伦敦乘坐火车,穿越多佛尔海峡海底隧道,在法国加东附近的弗雷图恩,火车钻出地面,进入法北平原,视线豁然开阔,沉闷压抑感也一扫而去。平原一望无际,地里的麦高已尺许,阵阵清风吹过,层层麦浪滚滚;油菜也一片金黄,黄的艳鲜,黄的可爱;丛丛绿树枝繁叶茂,浓荫匝地;点点乡间别墅或索然独处,或集约成镇,花园洋房灰白相间,高低错落;左侧高速公路的小汽车,首尾相衔奋勇向前,大有和高速列车一争高下之气概;田间有花,房屋周围有花,道路两旁也有花,红的、黄的、白的……五颜六色,姹紫嫣红,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我们所欣赏的似乎不是自然风光,而是一幅美不胜收的西洋风景画,而巴黎就在这壮美的画卷之中。

其实,花都巴黎本身就是一朵花——当我们乘坐飞机凌空透过舷窗鸟瞰巴黎,就会有一个强烈的印象:今日之巴黎恰似一朵蓬勃绽放的玫瑰花。花心部分人称小巴黎,有20个区,面积105平方公里,人口220余万。沿花心部分有3个花瓣,外围又有4个花瓣,连同花心共有8个花瓣组成今日的大巴黎。大巴黎包括周边7个省,总面积1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约1100多万。

巴黎不仅是法国,也是西欧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巴黎的工业生产总值约占全国的1/4,巴黎的工人数量约占全国的1/5。巴黎传统的服装、化妆品、装饰品和新潮家具享有世界声誉。巴黎香水更为全世界妇女乃至男士们所钟爱,素有“梦幻工业”之称,被法国人视为国之瑰宝。

当我们进入巴黎,夕阳尚在。少顷,彤云密布。傍晚,铅块一样的云横亘在天地之间,月便无了踪影,空气也有点沉闷,接着淅淅沥沥下起了雨。初到心仪已久的法兰西之都,心情颇为激动,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次日早起,依然细雨如梳,一睹花都芳容的心早已按捺不住,撑起雨伞便奔走在光滑的柏油马路上。好在这巴黎属海洋性温带阔叶林气候,行云布雨的“西海龙王”尚是勤勉,只要天空飘过几片浓云,就能落下数点细雨,一会儿云来雨至,一会儿则云去雨住。当我们还没有走到戴高乐广场,已是风停云去潇潇雨歇,只有那湿润而清馨的空气沁人心脾,让人神清气爽。

巴黎是醉人的

巴黎是醉人的,而且就像波尔多葡萄酒,香醇醉人会把人醉倒,特别是对于来自遥远东方的客人。巴黎是世界上最具古都风貌而又富于时尚精神的国际大都会。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沉淀了千年文化艺术的古都,又几经劫难,但却一点也看不出其沧桑和老气横秋。今日巴黎依旧青春亮丽,依旧朝气勃发,依旧引领世界潮流——绘画潮流、服饰潮流。古老与摩登,传统与创新虽是对立的两极,但却完美地统一于巴黎的时间与空间,完美地统一于巴黎的方方面面。因此,巴黎又被誉为“浪漫之都”。

君不见,宏伟**的凯旋门,刚劲挺拔的埃菲尔铁塔,典雅和谐的协和广场,金碧辉煌的凡尔赛宫,大气磅礴的罗浮宫,古朴雄浑的巴黎圣母院,流金淌银的香榭丽舍大街……一幢幢精美建筑,就像五线谱上跳动的一个个音符,演奏出一曲曲和谐美妙、悠扬动听的建筑交响乐曲。

夜幕降临,荡舟塞纳河,灯光闪烁,波光粼粼,红男绿女来往穿梭,徐徐清风送来肖邦夜曲轻快而流畅、浪漫而凄美的旋律。还有红磨坊的狂歌劲舞,巴黎歌剧院的阳春白雪,大街小巷的火树银花,光怪陆离,斑斑驳驳,浓厚深重的艺术氛围,光芒四射的艺术魅力让人如醉如痴,流连忘返。

尤其令人久久不能忘却的是塞纳河畔、香榭丽舍大街上悠闲自得、潇洒飘逸的法国女郎,那高挑的身材,白皙的皮肤,庄重的举止,优雅的神情,再配上富有跳跃感的活泼的长裙,更加显现出女性的成熟、温柔、娇媚。特别是那些身着水晶长裙或身着低胸蕾丝长裙的女郎,那精致的面容,那冷傲的气质、那袒露的香颈酥胸、高耸的双乳,款款摆动的浑圆的臀,无不显露出巴黎女郎的曲线美和万方仪态。风中的丽人,长裙飘飘,金发飘飘,香气飘飘,无不飘荡出铺张的艳丽,矜持的典雅,雍容的华贵,成熟的韵味。面对那些浓妆艳抹、风姿绰约的粉黛佳人挥洒的浪漫,直使得一些情不自禁的男士们神魂颠倒,一阵阵发晕,在那万籁俱寂的深夜,一阵阵香梦也便飘飘而来。

于是乎,在“浪漫之都”的巴黎,人们不仅对如云美女着迷,而且,人们对充斥街头的裸体广告也喜闻乐见。时下国内推出的汽车促销广告,是穿着整齐服饰的美女,而法国则不乏一丝不挂的裸体美女广告。烟草公司的香烟广告更是煽情,光着屁股的时髦女郎,纤纤玉指夹着一根点燃的香烟,樱桃小口开合启闭,吞云吐雾十分惬意,直引诱得那些瘾君子,急不可耐地点上一支香烟,大口大口地吸了起来,似乎他吸的不是香烟,简直就是那个精致女郎的樱桃小口。杂志封面那艳若桃花,浴缸中那出水芙蓉,唱片之上那小家碧玉,香水瓶上那馨香袭人——个个都裸得可爱,裸得让人心跳。就连法国人日不离口的巧克力、酸奶酪这些老少皆宜的食品,也不乏**的商品广告。这倒是一种人体艺术的运用,还是人体艺术的滥用?也许是一种用东方文化难以破解的题目。

这花柳繁华地,富贵温柔乡般的梦巴黎,到处弥漫着罗曼蒂克的情调,文学、艺术、音乐、绘画、雕刻、歌舞、建筑,风花雪月,谈情说爱,几乎所有的人都习惯了并享受着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

历史文化名城

据有关史料记载,早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700年,巴黎一带就有人居住。星移物换,大约在公元前300年之前,居于中欧山区凯尔特人的一个部落巴黎西依来到这里,繁衍生息,盛时人口达5万有余。52年,恺撒的副官击败了巴黎西依人,占领了卢特西亚,并使其成为罗马帝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巴黎在罗马人的统治下,日益发展,空前繁荣,尤其是塞纳河中的西岱岛,进一步得到开发利用。加之塞纳河航运的发展,塞纳河两岸商贾云集,游人如织,手工作坊星罗棋布,买东卖西的市场也发育起来,并逐步成为巴黎的中心。

2世纪初期,巴黎建起了城墙,新修的大道连接了周边地区。由于巴黎位居南北要冲,塞纳河流经这里,是水陆交通的枢纽,其地位十分重要。360年,朱利安正是在卢特西亚——更准确地说是在西岱岛“黄袍加身”做了罗马皇帝,基督教也随之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巴黎之名也逐渐传开。508年,克洛维将巴黎定为王国首都,由此,他把巴黎推向至高无上的地位。巴黎为历代王朝的都城,是历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首都,也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策源地。

巴黎虽有过一个时期的衰落,但随着商业的繁荣,教育的发展(尤其是1209年大学的兴办),文化的活跃,宗教的兴起,巴黎城市规模日益扩大,一些有远见、有抱负的统治者如路易六世、菲利普二世、弗朗西斯一世、路易十四、路易十五等国王,都曾不遗余力地用建筑作品来装点城市。19世纪初期,拿破仑·波拿巴做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之后,他不仅迅速恢复了巴黎的秩序,还重建了行政、警察、粮食配给、征税系统,把法国建成一个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他还着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改造和整治,用新的建筑美化城市,着力建设了一批市政工程,如河堤、桥梁、住宅、市场、喷泉、屠宰场、饮水污水处理系统、公共墓地等。

在巴黎发展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拿破仑三世远见卓识的都市建设计划,使巴黎旧貌换了新颜。1848年年末,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在选举中获胜,成为法国第一任总统。由于宪法规定总统不可连任,因此,三年后他发动政变,翌年登基做了第二帝国皇帝(1852~1870年在位),由此实现了暂时的稳定。拿破仑都市改造计划正是在这种安定形势下提出的。

拿破仑为实施他的宏伟计划,亲自任命时任塞纳大省**、巴黎警察局局长的奥斯曼为总负责人。而奥斯曼也不负重托,他以人文关怀为宗旨,开始对巴黎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造和建设。为了解决街道拥挤、交通阻塞问题,他把交叉路口改为疏导交通的枢纽,为此扩建了许多广场,如星形广场、巴士底广场等。连接各大广场的主要街道建成了宽阔顺直的梧桐大道,两旁建设了五六层高的精美建筑。这种格局提升了巴黎的品位,使巴黎更加气势辉煌,人流、车流畅通。今天巴黎几条主要的林荫大道都是他策划修建的,许多大小广场、喷泉、雕塑、教堂、公园也都是他主张或遵从拿破仑三世的旨意建造的。大量的医院、学校、图书馆、监狱、火车站等设施拔地而起……这些公用设施、大型建筑,无论风格,还是质量;无论布局,还是造型;无论大的规划,还是细节处理都恰到好处。从建筑思想到建筑语汇,都保证了巴黎建筑风格的稳定和连续,保证了巴黎独具特色的个性魅力,也经受了时间和历史的检验。但是奥斯曼也拆掉了巴黎1/3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公共建筑和十分之一的私宅,也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19世纪后期乃至整个20世纪,巴黎更是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争雄斗奇的现代化建筑拔地而起,特别是圣心大教堂、埃菲尔铁塔、夏约宫、拉德方斯商业区、大拱门、蓬皮杜艺术中心、戴高乐机场、迪斯尼乐园、国家图书馆……一大批具有不同风格、不同功用的大型建筑相继落成,进一步提升了巴黎的品位,拓展了巴黎的空间,开掘了城市的功能。千年沧桑,历朝风云,秉承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真是古韵今风相辉映,风情万种看不尽。漫步巴黎的大街小巷,那勾魂摄魄的艺术氛围,让人目眩神迷,好似饮了千年陈酿的“路易十五”,让人陶醉亢奋。塞纳河畔的写生,罗浮宫的临摹,地铁过道的音乐艺人,遍布全城的雕塑……透过这一切,无不解读出起于意大利佛罗伦萨,兴于法国巴黎的文艺复兴运动的历史余韵,它那累累硕果一个个都珍藏于罗浮宫、罗丹雕塑博物馆、毕加索博物馆、奥赛博物馆。而巴黎文学艺术长河之水则波澜壮阔地流向了全世界,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无不爱不释手地捧读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大仲马的《基督山伯爵》,小仲马的《茶花女》,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莫泊桑的《漂亮朋友》和《项链》,等等。由此,文学之都、艺术之都的巴黎名满天下、誉满全球。

凯旋门

1804年5月18日,拿破仑加冕做了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皇帝,为了显示其文治武功,纪念奥斯特利茨战役,彰显军队的丰功伟绩和巴黎至高无上的地位,拿破仑钦定在巴黎沙约山山顶,建造一座举世无双的纪念性建筑——凯旋门。

1806年,凯旋门破土动工,历时30个春秋,终于1836年落成。然而,拿破仑却由于1812年出征俄国之战失败后,于1814年被放逐到厄尔巴岛,1815年,拿破仑虽自厄尔巴岛逃回再度复辟,建立百日王朝,后来又由于在滑铁卢被第七次反法同盟军击败,几乎全军覆没。第二次退位后,被英国政府流放到圣赫勒拿岛,进而凄惨地结束了他那曾经轰轰烈烈的生命,终未能为凯旋门落成剪彩,成为一件憾事。唯有拿破仑的骨灰在前往荣军院举行“奉安大典”的途中,悲壮地经过了凯旋门,这也算是对它的修建者灵魂的一次慰藉吧。

凯旋门是一座罗马式单拱建筑,拱门高48.54米,宽44.82米,厚22.21米,其体积、工艺均超过了罗马的君士坦丁门,显得极其巍峨雄伟。凯旋门上面装饰有许多巨型浮雕,其中,东面面对香榭丽舍大街右侧的一幅最为精美,也最有艺术价值。这幅名为《马赛曲》的浅浮雕,反映的是1792年志愿者们出发时的历史情景。另外在东面的壁缘上还雕饰着法国军队威武雄壮出征的浮雕,在西面的壁缘上雕饰着法国军队胜利归来的浮雕以及一个身生双翼的人领兵打仗的浮雕。总之,拿破仑在军事上取得的重大胜利,都在凯旋门上部的浅浮雕上给予了艺术的再现。同时,一些重大战役的名称,也都刻在凯旋门顶部的盾牌上。凯旋门下,是1920年修建的无名战士墓,埋葬了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无名战士,每当夜幕降临,都会有老战士点燃墓上的长明灯。

凯旋门内部还有一个小型博物馆,展示有凯旋门建筑的历史资料和实物,还有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纪念物。在拱门里面镌刻着自大革命至第一帝国时期,曾参加过战争的386名将军或军官的名字,凡是名下画了线的则是英勇捐躯战场的军官,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巴黎一度沦陷,1944年8月25日,盟军解放了巴黎,当“二战”英雄戴高乐将军意气风发地率部进入阔别四年之久的巴黎,重燃了纪念碑前的熊熊火炬,并从凯旋门雄赳赳、气昂昂地走过时,整个巴黎沸腾了,这便是凯旋门在遭受四年屈辱之后的伟大辉煌。

登上凯旋门顶部,可以眺望凯旋门下广场向四周辐射的12条街道,街道两旁是古朴典雅的法式建筑。凯旋门下的广场原名星形广场,1970年改名为戴高乐广场。如果说环绕戴高乐广场向外辐射的十二条街道是十二根车辐,那么戴高乐广场就是连接车辐的巨大的毂,而毂的中心——轴,就是那**简朴的凯旋门。近200年来,凯旋门一直是法国人引以为自豪的标志性建筑。

这里有你热望的一切

在东起协和广场,西至戴高乐广场,有一条横贯法国首都巴黎,与北京东西长安街、纽约第五大道齐名的大街——香榭丽舍大街。“香榭丽舍”在法文中的意思是“田园乐土”。

浓缩了巴黎的浪漫与活力

因为这里最早是一片沼泽地,路易十四(1643~1715年在位)时,通过造林绿化,使之成为专供宫廷贵族游乐的禁区。1667年,由靳诺特设计建造了名为岗戈尔大皇宫的宽阔大道,1709年,被正式命名为香榭丽舍大街。在这条长约1800米,最宽处达120米的大道上,曾是闲适优雅的王公贵族以及中产阶级生活出入的地方。法国大革命之后,香榭丽舍大街成为国家资产,市政当局在大道两侧铺设了人行道,安装了路灯,建造了喷泉,使其成为法国第一条林荫大道。

第二帝国时期(1852~1870年),香榭丽舍大街更是得到空前发展。拿破仑三世自伦敦返回法国后,他带回了英国城市建设的一些新的理念,决意让英式花园的空间模式以及绿茵在法国首都展现。他下令将星形广场包括香榭丽舍大街在内的五条大道进行了翻天覆地的改建,加上新建街道,使星形广场成为12条向外辐射大道的轴心,并将巴黎的西区建设成为高级住宅区。一时间,金融家、企业家看好香榭丽舍大街,纷纷在那里开办公司、高级时装店、高级化妆品店、高级轿车店、高级夜总会、银行和豪华商店,香榭丽舍大街成为流金淌银、令人刮目相看的黄金商业大道。

1814年,在巴黎被占领时期,反法联军将巴黎分为英国和普鲁士两个占领区,英国军队在杜伊乐丽花园安营,而普鲁士军队则在香榭丽舍大街扎寨,香榭丽舍大街遭到严重破坏,占领者撤出之后,巴黎利用两年多时间进行了重建工作。

1871年,当铁血宰相俾斯麦率领普鲁士军队进驻巴黎时,被香榭丽舍大街的宽广、繁华、大气所深深吸引。因此,他下令在德意志帝国首都柏林,修一条与之相媲美的大街——库斯福滕坦大街。

二次大战之后,伴随着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巴黎市政当局又启动了新的香榭丽舍整修工程,工程旨在恢复散步大道的原貌,为行人腾出足够的空间。为此,取消了路边停车道,兴建了一个可停放800余辆小车的地下五层停车场,把腾出的路面修成宽阔的人行道,然后铺设了有小蓝点的灰色花岗岩石板,又种植两排法国梧桐(悬铃木),加上原有的两排,大道两侧有四排高大浓密的树木,呈现出绿树掩映、风雅无边的散步大道景观,重新安装了具有古典风格的黑色路灯、长椅、报亭和广告柱,显现了沉稳庄重、典雅豪华的风格。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放,万盏各色灯光与树枝上的装饰灯、建筑物上的霓虹灯发出的赤橙黄绿青蓝紫各色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火树银花,流光溢彩的梦幻般世界,蔚为奇观。香榭丽舍大道南侧,比邻而居的大宫殿、小宫殿再现了1900年万国博览会时期法国特有的生机和气势;北侧的爱丽舍宫,显现出法兰西共和国的荣辱与不朽;1885年,香榭丽舍大道为大文豪雨果默默出殡;1944年,香榭丽舍大道载着千万市民狂呼,迎接解放巴黎的大军;1970年,香榭丽舍以感天地、泣鬼神的哀乐,为“二战”英雄戴高乐将军送葬……雍容华贵的香榭丽舍浓缩了巴黎人的浪漫与活力,成为巴黎最具景观效应和人文内涵的大道。

这里有你热望的一切

香榭丽舍大街分为两段:东段从协和广场到圆点广场700米,以自然风光为主,两侧是绿茸茸的英式草坪,花园环绕的漂亮街道,显得恬静幽雅。西段从圆点广场到戴高乐广场1100米,则为高级商业区,鳞次栉比的高级时装店、高级化妆品店、高级夜总会、豪华商店,连同优哉游哉的游人,无不透出香榭丽舍的珠光宝气。这段路法国人自认为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散步大道”,至今依然是重要的集会、游行、欢迎以及送别仪式的重要路段,7月14日的阅兵式,游行中低空飞行的战机都从这里经过。这里也是巴黎马拉松比赛的起点,环城自行车大赛的终点。香榭丽舍大街最宽处约120米,中间机动车道可以并排开行20辆小汽车,即使是两侧人行道也有16米宽。

在香榭丽舍大街上一排排绿树,一簇簇鲜花,一拨拨行人,再加上一列列整齐有序、川流不息的小汽车,更给法国第一街增添了无穷的生机和活力。露天咖啡馆占人行道为“王”,一个个架上五颜六色的太阳伞,四周围以盆栽的各色花卉,“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洋“阿庆嫂”笑口常开,忙前忙后,招呼顾客,游人闻香止步,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在手,浑身的旅途劳顿一扫而光。香榭丽舍大街流动着的时尚,弥漫着的香风,“皮尔·卡丹”“鳄鱼”“梦特娇”喷射出的魅力……没有人能抵挡这时尚、香风、魅力的巨大诱惑,能对这美的一切说“不”。不能自已的游客在这购物天堂,冷不防也会来个“一掷千金”,享受一下在“购物天堂”购物的乐趣。

在巴黎购物是一种享受,更是在找寻一种感受。在香榭丽舍大街的时装店和化妆品店中,给人以最深刻的感受,是这些店似乎并不是在销售商品,而是在推销理念,在引导时尚。

香榭丽舍大街是巴黎的窗户,也是法国的窗户;香榭丽舍大街是一种招牌,是现代化城市的一种广告。

“哦,香榭丽舍;哦,香榭丽舍;阳光下,细雨中,在正午,在子夜,这里有你热望的一切……”

协和广场与华人婚礼

1743年,亲政伊始的路易十五,继承前任国王的传统,竭力用建筑作品来装点巴黎——军事学校、修道院(即现在的先贤祠)、造币厂等宏伟建筑,给巴黎增添了许多新的亮点,尤其是路易十五广场的修建,改变了这个地区的面貌,尤值称道。

就在路易十五亲政这年,他捐献了本属王室所有的一块土地,按照他的旨意,于1757~1779年,在这块土地上,建成了一个呈几何形布局的皇家广场,广场中央精心雕制了一尊路易十五威武雄壮的骑马像,广场也被命名为路易十五广场。然而,时隔不久,法国爆发了轰轰烈烈的资产阶级大革命,矗立在广场上的路易十五雕像被作为革命的对象推翻在地,广场也成为断头台的架设地,进而成为封建统治者谈之色变的望乡台。国王路易十六、王后玛丽·安特瓦内、丹东、罗兰夫人以及罗伯斯庇尔等一批曾经威风八面的统治者或著名的人物,先后在这里人头落地。在恐怖时期,总共有1200余人在此丢了性命。

1795年,路易十五广场被更名为协和广场。在1836~1840年,巴黎市政当局又对广场进行了大规模的改建。这次改造最有价值、最具影响力的是,广场中央——当年放置断头机的地方,竖立的那座方尖碑,它是一块地地道道的舶来品。

在埃及尼罗河的右岸,有一座具有3300年古老历史的卢克索神庙,在神庙左右两侧各立有一座方尖碑,好似高大金刚在镇守古老庙宇的门户。据说,当年制作这两块方尖碑的直接目的,是把它作为国王献给神灵的礼物,以期神灵的保佑。然而正是在这祈求神祇保佑的地方,后来却被殖民者的枪炮征服了。于是,1831年,埃及总督默罕穆德·阿里将其中一座方尖碑作为礼物,献给了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这座方尖碑用一整块花岗岩石雕成,高23米、重达220余吨,上面镌刻记述着埃及最后一位伟大皇帝——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67年,把埃及推向极盛的丰功伟绩的象形文字,具有极高的文物和考古价值,是国宝级文物。巴黎得到它,视作得到了祥瑞瑰宝。因此,1836年,当120人极其艰难地竖起方尖碑的那一刻,20万巴黎市民到场欢呼雀跃,热烈庆祝这一盛事,这项工程及盛大庆典场面均记录在方尖碑的底座上。

在方尖碑南北两侧各有一座按照罗马圣彼得广场喷泉式样建造的喷泉,喷泉中央有一雕塑,将上下三层水池连成一个整体,上部水池直径约有3米,水池中心汩汩喷涌出一股银色水柱,水池下面几个裸体顽童头顶着巨大水池,憨态可掬。中部水池直径约有6米,它承接着由下部水池喷射的水柱,水池周边溢出的水淋淋漓漓散落下来。水池下边是几尊背靠圆形承重支柱而坐的人物雕像,好像一群栉风沐雨、饱经风霜的穷苦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下部一座硕大水池碧水荡漾,池中四尊雕像怀抱口吐白练的大鱼,八股水柱呈抛物状,投入中间的水池,十分艺术也极为壮观。它集雕塑喷泉于一身,夜幕下,各色灯光聚集于喷泉之上,巨大喷泉不断喷涌出或高或低、或粗或细,形态幻化的水柱,五彩缤纷,给人以巨大的动感和力感。在广场的四个角上,安放着八座象征法国主要城市的巨型雕塑。与八座雕塑相伴的是八个高大、华丽、典雅的豪华灯饰。灯饰巨大的基座用大理石建造,基座之上的金属灯柱呈绿色,其上装饰着网状和条形黄金饰物,中间左右两盏灯,在造型复杂奇特的柱头之上又有一盏带罩大灯,十分美观。这些灯饰就像中国的华表,其自身虽然具有极高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但他似乎已经超越了艺术的范畴,给人以崇高、庄重、神圣的感觉。再加上广场四周具有古典风格、古朴别致的一组组灯饰,更给广场增添了迷人的艺术魅力。

协和广场的东边是杜伊勒里花园,一排精美的大门,把广场和花园分隔成两个不同的世界。但是透过大门,依稀可见花园的绿色草坪,姹紫嫣红的花卉和优美雕塑。广场西边是郁郁葱葱、草木浓密的林地和香榭丽舍大街。广场的南边是回环曲折的塞纳河,宽阔的协和桥飞架南北,从而把河对岸**雄伟的国会大厦、协和广场和北边圆柱环抱、气势恢宏的海军总部、克里隆旅馆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其既相互呼应又相得益彰。

协和广场

在协和广场,我们碰巧遇到一对华人青年在举行婚礼,新郎新娘虽然个头不高,相貌平平,但他们的一举手、一投足就像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潇洒倜傥,神采飞扬,满面春风。新郎西装革履,披红戴花,新娘一身洁白婚纱,清淡素雅,数十亲友众星捧月般地簇拥在新人周围,一个个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热闹的婚礼引来了不少凑热闹的游人,大家喝彩捧场同喜同乐。

在广场西边的道旁,一字排开七八辆小轿车,有宝马、欧宝,也有雅阁,其中最高档的是劳斯莱斯迎亲香车,车身披红绿彩带装扮得更加鲜亮缤纷,一对洋娃娃站在车头,圆圆的脸灿若桃花,十分可爱,一只大红“囍”字贴在引擎盖上格外醒目,它画龙点睛般地揭示了婚礼特有的东方文化的韵味。这场在法兰西首都巴黎闹市举办的中西合璧、别开生面的婚礼,观之让人既精神振奋,又感慨万千。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曾经寄人篱下的华人华侨,如今完全有理由可以昂首挺胸走自己的路,过自己应该过的生活,这难道不比这场婚礼本身更值得可喜可贺吗?

垂虹玉带皆壮色

塞纳河由东向西流经巴黎市区后,蜿蜒曲折,然后掉头南下,回转成一个“U”形,依偎着巴黎的西缘,荡漾着一个又一个多情的碧波,后来便离开巴黎,不紧不慢缓缓西行,一直投入海的怀抱。她犹如巴黎小姐粉颈上的铂金项链,烘托出巴黎的雍容华贵和绰约风姿。

骄阳下,微风中的塞纳河,这孕育滋润了巴黎灿烂文化的一河碧水,十分的清莹碧澈,百倍的妩媚多情。只只游艇来回游弋,凭栏而立的游人,指点两岸星罗棋布的烟云楼阁,万姿千态的自然景物,婉转莺啼的百鸟欢歌,尤其是那一座座如凌空彩虹,各领风骚的桥梁,更觉其风情万种。

巴黎的塞纳河上共建有37座风格迥异、不同凡响的桥梁——有的桥沧桑古朴却不失伟岸,有的桥纤巧娇美却不失铿锵,有的桥华丽多彩却不失刚劲。这些桥既自成体系,构架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又和这水、这树、这楼、这花草浑然一体,显得和谐美妙。桥,就其自身的功能而言,它只是人们日常生产生活的一种设施,而巴黎的桥则完全超越了这种功能,它在实现使用价值的同时,又具备了艺术价值,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巴黎的桥为巴黎增色不少。

巴黎众多桥梁中,最古老的桥是一座名为“小桥”的桥,桥小历史长,堪称巴黎塞纳河桥的鼻祖。早在公元前1世纪,巴黎人的祖先就在塞纳河上建起了第一座桥。当恺撒大帝于公元前1世纪中期横扫千军、大举攻占高卢(当时法国称高卢),侵入巴黎后,这小桥引起了恺撒的注意,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还特意提到了这座五孔桥。14世纪,查理六世又将五孔桥改建成三孔桥。而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桥,则是1853年建造的,桥长仅40余米,犹如小家碧玉,娇小玲珑。

巴黎发祥地——西岱岛,两边的河道上架着一座桥——新桥,名为“新桥”,实则不新,它其实是巴黎造桥年代——17世纪留下的文物古迹。为了方便西岱岛的进出流转,亨利三世钦定建造一座新桥,新桥于1578年破土动工,历时28个春秋,终于亨利四世时代的1606年竣工大吉。新桥分为两段:一段架在左边的河道上,一段架在右边的河道上,中间便是康席居瑞、正义宫,巴黎圣母院和圣·夏佩勒教堂所在的西岱岛。这里也是桥梁最密集的地区,在两边的河道上共架设了10余座桥梁,而新桥之所以与众不同,之所以引起我们浓厚兴趣的是,它如同中国的卢沟桥,桥栏装饰奇特。卢沟桥有485只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而新桥则用了38只怪兽头装饰桥栏。这些怪兽头或神态怪异,或面目狰狞,或憨态可掬,极具观赏价值。这座桥成了横架在塞纳河上巨大的露台,是人们聚会、散步、观赏塞纳河如画美景的绝佳场所,所以也备受巴黎人和游人喜爱。

位于协和广场南侧的协和桥,长龙卧波,匍匐在塞纳河上,像一个阅历丰富的长者,它一头挑着国会大厦,一头挑着玛德莲教堂,给人以沉稳厚重之感。而令人伤感的桥则是阿尔玛桥。1997年8月31日,戴安娜王妃在狗仔队的穷追猛逐的急迫情况下,在此桥下发生重大车祸,高贵典雅的一代红颜香消玉殒,一时令世人痛惜不已。自此,吸引了无数怜香惜玉者、崇拜者到此凭吊告慰。此桥也因此而名噪一时。桥下与香魂为伴的第二帝国士兵——朱阿夫兵雕像,是专门用以测量塞纳河水位的设施,极具观赏性和实用性。

巴黎桥梁家族中,最具艺术魅力,也最具王者气概的桥,当数亚历山大三世桥。19世纪末期,巴黎为举办1900年世界博览会,兴建了许多“献礼工程”,而亚历山大三世桥既是为法、俄联盟的缔结而建,也是为迎接“世博会”而建。这是一座大跨度的单孔钢架结构的拱桥,桥长107米,桥宽40米,这座桥将荣军院与香榭丽舍大街相连接。为了表示法国与俄国的友好关系,这座桥以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名字命名,1896年10月7日大桥择吉奠基,四年之后的1900年,亚历山大三世的儿子尼古拉二世亲赴巴黎,参加了大桥落成典礼。

大桥以白色为主色调,给人以洁白素雅轻巧明快之感,花环、小天使手中的灯盏、金箔剑以及海洋女神的象征性形象构成了这座桥的装饰主题,1997年桥上的一些装饰物被重新镀上了金色,大桥更显富丽堂皇、光彩照人。桥面两侧坚固的花瓶柱栏杆和华丽的路灯基座全部用青铜浇铸而成,上面镶嵌着雕刻的神话人物和飞禽走兽。桥的两端各建有两座20余米高、中间方形四角圆柱拱围的石块砌筑的桥塔,塔顶上一匹雄健有力、奋蹄腾飞的金色的飞马。另外还有人物雕像,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芒四射。其中右岸两座桥塔表现的是中世纪法国和近代法国的雕像,左岸桥塔上的雕像则代表了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和路易十四时代的法国,而塞纳河和涅瓦河是法国和俄国的母亲河,代表这两条河的雕塑装饰着大桥入口处的桥塔。

漫步亚历山大三世桥,无不为这桥的壮美与这河的清秀所惊叹。那天,正当我们感受大桥的夺人气势、解读它折射出的博大精深的桥文化时,清风徐起,片片乌云飘忽而至,接着便挥洒出点点细雨,顿时平静的河面激起了朵朵碎花,桥上蒸腾起了薄薄的雾气,两岸景物也朦胧了些许,真所谓纤纤小雨细细风,万家杨柳青烟里,让人不觉感到这壮美的桥,与这清秀的河更是千般的温柔,万种的婉约。

巴黎的桥是一曲阳春白雪,巴黎的桥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巴黎的桥在巴黎经济和社会演进中,像源远流长的塞纳河水永远立于不朽。

塞纳河与亚历山大桥

献给圣母玛丽亚的圣殿

虽曾拜读过大文豪雨果的名著《巴黎圣母院》,但对巴黎圣母院的印象,早已被岁月的雨水冲刷的模模糊糊、朦朦胧胧了。后来又观看了电影《巴黎圣母院》,享誉世界的大腕们充分运用电影艺术手段,以娴熟精湛的演技,重新演绎了那凄婉曲折的故事及缠绵悱恻的爱情。剧中一对悲剧人物——漂亮风流的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外貌丑陋却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加西莫多,以及他们的传奇爱情悲剧,不仅博得了观众深深的同情,也给人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尤其是我对巴黎这座宗教圣殿产生了几多兴趣,甚至几分心仪。五月的一天,多年的夙愿终于可以实现,我有幸一睹这个有着800年高龄,但却青春永驻的宗教圣殿。

一篇石头交织成的交响乐

巴黎圣母院就坐落在塞纳河中的西岱岛上。这西岱岛如同航行在塞纳河上的一艘航空母舰,中间大两头小。塞纳河那一河碧水,在西岱岛的撞击下,向左右两侧急速流去,给人以“航空母舰”乘长风破万里浪,一往无前的感觉。而巴黎圣母院就像航空母舰巨大的指挥塔,90米高的尖塔就是航空母舰高耸的桅杆。

巴黎圣母院造型庄重、结构严谨、工艺精良、气势恢宏,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与雕刻的代表。宽达47米的正面,在垂直方向正立面被半露方柱分为三个部分,低层是中间大两侧小的三座尖拱大门。这些大门约建于1220年,中间的大门有一个将大门一分为二的半露的方柱,方柱上面刻着耶稣像。在漏斗状的曲壁上,刻满了耶稣圣徒像以及反映天堂和地狱的雕像,技艺精湛,形象生动。中门上的雕刻是《最后的审判》,这是哥特式艺术家最钟爱的题材,故中门也称最后审判的大门。右面的大门叫圣安妮门,门上也有13世纪的浮雕。左面的大门叫圣母玛丽亚大门,这是三座大门之中最精美的大门,半露立柱上是圣母圣子雕刻,上部半圆窗的主题是圣母玛丽亚生平雕刻,包括圣母的死、祝圣和升天。漏斗状斜面雕刻着圣徒和天使的雕像。雕刻作品**肃穆,工艺细腻,具有史诗般的艺术效果。

正面两侧各有一座60米的高塔,在水平方面,正立面也被廊分成三个部分,下层正门上方是国王画廊,有以色列和犹太28位国王的雕像。雕像及廊上面,居中的是直径约10米的花瓣形图案的圆窗,圆窗里面的下方有圣母、圣子、天使以及亚当和夏娃的雕像,半露方柱的两侧分别是两座中间分隔的尖拱门,左右对称,上下垂直,和谐完美。圆窗上方是一条联结在一起的尖拱门支撑的狭窄的走廊,以此沟通两边的塔楼。走廊之上是相对独立的塔楼顶部,顶部也各有两扇竖框窗户,既减轻了塔楼的重量,也增加了塔楼的线条美。游人可以通过塔楼内的梯子直达塔楼顶部,饱览西岱岛及塞纳河优美的景色。然而塔楼至今尚未建好,致使哥特式的塔楼少了一顶尖尖的“帽子”,虽不无遗憾,但却歪打正着地给人一种“缺憾美”,尤其是最上层那亭亭玉立的窗户,流畅的线条,精美的雕刻更独具迷人的特质。

仰望那高大宏伟、浑然天成的墙面,你不得引吭浩叹,就像雨果所说,整个墙体就是“一篇石头交织成的交响乐”。

在圣母院的祷告词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著名的天主教堂,每天到教堂祈祷的教徒和参观的游人络绎不绝。为了方便游人,也为了行善积德,平时,教堂有不少志愿者无偿提供服务。当我们一行随着人流刚刚进入大门,就有一位漂亮的法国女郎笑盈盈地迎了上来,示意我们随她向里走。当时,我以为她是义务导游,便喜不自禁地跟着她来到教堂的最东面的祈祷室,只见她在人山人海之中,拣了一块空地,然后示意我们做祈祷。由于我们不是天主教徒,从来没有做过祈祷,也不会祈祷,一时茫然不知如何是好。她立刻看出了我们的窘况,马上笑容可掬地告诉我们,也可以许下任何心愿,她还热情地为我们拿来了纸和笔。于是,我接过纸和笔规规矩矩、工工整整地写了中国式的祷告词——“祝愿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繁荣富强”十六个汉字,然后折叠好,双手交给了那位小姐。

也许是避免了一场尴尬,也许是在异国他乡的洋教堂,表达了自己最朴素、最真诚的祝愿,顿感如释重负般地轻松,因而,对这世界九大教堂之一的圣母院更增添了浓厚的兴趣。我环视左右,只见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或站或跪,一个个双手合十,无不一脸严肃,口中念念有词地做着祷告,虔诚之至。

教堂一次可以容纳近万人

这座教堂进深约130米,中厅高约35米,四排巨大的圆柱,将教堂分成五个过道,显得极为雄浑壮阔,一次可以容纳近万人进行宗教活动。藏有13~17世纪艺术珍品的祈祷室,沿着通道一直排到耳堂,耳堂每头都有一扇花饰窗,窗上镶嵌着13世纪的彩绘玻璃,五颜六色、斑斓绚丽。但最精彩、最有名的当数南面的花饰窗,这扇大窗建于13世纪,直径约13米,光彩夺目的彩绘反映的是一次祝福活动中,耶稣被他的门徒及聪明的女子和愚蠢的女子围住的故事。窗户那非同凡响的造型,异彩纷呈的色彩,如同凌空炸开的烟花,五彩缤纷、光芒四射。

在圣母院内有许多颇具艺术价值的雕塑,其中《圣母哀子图》,路易十三像和路易十四像堪称艺术极品。在翼廊东南侧的柱子旁,矗立着一座14世纪的圣母和圣婴的雕像,被称为“巴黎圣母”,这大约就是巴黎圣母院的主宰,抑或是灵魂。在呈放射状分布的祈祷室里安放着大量的墓穴。在珍藏室里可以看到圣物和大量银器,圣物之中最重要的是耶稣的紫荆冠、圣钉和十字架的残片。这些圣物一般情况下秘不示人,只有在耶稣受难日的时刻,才会拿出来陈列以供信徒瞻仰,顶礼膜拜。还有其他一些圣物,包括圣路易的衣服,一小块下巴骨,一块残缺的肋骨。这大约和佛教国家的佛舍利一样,哪个寺院拥有了它,哪个寺院便具有了一种与众不同的地位,就有了一种崇高得近乎神圣的宗教地位,这也许就是巴黎圣母院之所以是巴黎圣母院的关键之所在。

总而言之,巴黎圣母院到处荡漾着艺术的清波,散发着宗教的气息,展现着历史的沧桑。那广场上久经风雨的石块,青翠欲滴的芳草,圣母院巧夺天工的雕刻,线条轻快的尖拱券,精巧玲珑的尖塔,厚重挺拔的圆柱,光芒四射的花饰窗……无不给人超凡脱俗,以致神迷天国,缥缥缈缈的感觉。

历经劫难却安然无恙

圣母院所在地,作为神灵的一方圣土,的确是源远流长。早在罗马—高卢时代,这里曾是一座丘比特神庙。4世纪,教堂取代了神庙。6世纪,又重建了一座长方形教堂。历经风雨这座教堂破败不堪。1160年,选任为巴黎主教的苏利,决定在这个地方建一座可以和圣坦尼大教堂相媲美的新教堂。1163年,教皇亚历山大三世亲自为圣母院破土奠基,从而启动了这座法国哥特式建筑代表作的伟大工程。历经30个春秋,唱诗班高坛、中殿和侧廊相继建成。大约在1200年前后,圣母院的正立面终于建成;1245年,塔楼亦拔地而起;1250年,十字形翼部北立面、南立面相继完工;至1345年,历时180余载,整个圣母院终算大功告成。工程规模之巨,建筑时间之长,耗费的人力、财力、物力之大,由此可窥一斑。正因如此,巴黎圣母院成为全法国教堂建筑的典范,并且对整个欧洲建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但这座建造不易的神圣殿堂也曾历经磨难,它无数次遭受人为的、自然的,特别是战乱和社会动荡造成的损坏,教堂的原貌在几百年前就发生了变化。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教堂被洗劫一空,宝物被烧毁,圣母院也险些被拆除。也许是上帝的庇佑,圣母院终究安然无恙。但是,西边墙上的28尊犹太王的雕像,被人们误认为是法国历代君王的雕像而被一一砸毁。罗伯斯庇尔向人们推出了一个理性女神,他把圣母院献给了这位崇拜偶像——新的神灵。

到了1804年,当拿破仑一世在圣母院举行登基仪式时,教堂已经破旧不堪,人们不得不用布和毯子遮盖朽坏之处。面对朽残的圣殿,雨果于1831年,在《巴黎圣母院》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在这座堪称教堂之后的神殿表面上,你总可以在皱纹的旁边发现疮疤。时间是盲目的,而人是愚蠢的。”此书一经出版,立即引起社会反响,许多人纷纷自发投入重建活动之中,发起募捐来拯救圣母院,特别是1844~1864年,圣母院进行了全面彻底的修葺。热心公益事业和宗教义务的人先后花了20年的时间,来修复圣母院的彩绘玻璃和雕塑,并为圣母院修建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雕镂精美的90米高的尖塔,从而奠定了圣母院今天的格局和风貌。

这座历经风雨的宗教圣殿,雄浑古朴,神态肃然。但是,通体总是透出建筑艺术的光芒,令观者无不击节惊叹其独具的魅力和价值。

巴黎永恒的地标——埃菲尔铁塔

矗立在巴黎塞纳河畔的埃菲尔铁塔,就像一支凌空的火箭射向蓝天,它深深地吸引了世界上一代又一代,无以数计的人们的目光。因为,这座钢筋铁骨的鸿篇巨制,是世界建筑史上划时代的杰作。在巴黎人乃至法国人的眼里,埃菲尔铁塔是巴黎永恒的地标。近年来,每年慕名前来观瞻的游客达500万~600万余人,最多时每天可以达2万余人次。自1889年建成至今,已有2亿人次登上了埃菲尔铁塔。许多人运用录像、摄影、游记和绘画等方式,留下了有形或无形的“到此一游”的印记。

谩骂声中建立的伟大丰碑

诚然,在今天世人的眼中,埃菲尔铁塔的设计、建造无疑是十分成功的建筑。巴黎上自官员胥吏、文人墨客,下至平民百姓无不为伊而自豪、骄傲。

然而,又有谁能够记起或能够想到,这座令世人瞩目的伟大建筑作品,却是在一片讥讽、反对和谩骂声中,顶着巨大压力艰难地建造起来的。

1个多世纪以前,为了纪念法国大革命100周年,法国政府拟举办一次世界博览会。当时正值工业革命时代,也是各项社会事业飞速发展和科学至上的时代,在建筑领域,除了砖、石、木材等传统建材之外,钢、铁、玻璃等新型建材已被西方国家广泛使用。为此,法国建筑师古斯塔夫·埃菲尔提出了建设一座主题铁塔的计划。1886年铁塔图纸一经公布,立即在巴黎掀起了轩然大波,埃菲尔及其支持者顿时遭到了来自守旧的文学家、艺术家、建筑学家的攻击和反对。这些人既诋毁铁塔奇异独特的造型,也反对使用钢铁材料建塔,更掀起了一场“反对三百米高的运动”,一时间,狂轰滥炸,甚嚣尘上。

1887年2月14日,铁塔在反对声中破土动工。几周之后,巴黎的《时代报》发表了一批艺术大师和建筑大师联合发表的抗议书——《反对修建埃菲尔铁塔》。抗议书直陈利害:“我们——深爱巴黎之美,珍惜巴黎形象的作家、画家、雕塑家和建筑师们,以法国的特色被蔑视,以法国历史受威胁的名义,满腔义愤地抗议在我们首都心脏位置修建一座毫无意义的怪物——埃菲尔铁塔……巴黎美丽的建筑怎么能与一个使人目眩的、可笑的、黑色怪异的大烟囱相融合呢?黑铁塔以它野蛮的格调破坏了整个巴黎建筑的氛围,使巴黎传统建筑变得丑陋了,著名建筑随之掉价了,美丽的巴黎将在一场噩梦中消失。在今后的20年中,我们都将看到世纪怪物——那个用螺栓固定的铁皮柱子在城中央颤抖着晃来晃去,如同一滴墨水洒在一张白纸上一样,给巴黎脸上涂上可憎的污点。”有人称铁塔是“巴黎的耻辱”,一位作家更把它说作“真正不幸的路灯”,“可悲的高脚灯台柱”。有人发誓“宁愿绕道走,也不愿看它一眼”。就连一代文豪、大名鼎鼎的小说家兼剧作家小仲马、短篇小说作家莫泊桑都在抗议书上签了名。莫泊桑更是义愤填膺地说:“铁塔建成之日,就是我走出巴黎之时,我要远离法国。”

埃菲尔铁塔

可是,攻击、指责、反对的声浪,阻力、压力这些反作用力,都没能动摇、阻止埃菲尔执着的信念与坚定的决心,反而促使他义无反顾地朝着既定的目标勇往直前。在埃菲尔严密组织和高超技术指导下,300名建筑工人夜以继日,连续奋战了780多个日日夜夜,确保这座世界最高建筑,在博览会开幕前7天胜利竣工。

1889年3月31日下午1时30分,埃菲尔铁塔正式落成剪彩——埃菲尔高擎法兰西国旗,攀登了1710个台阶登上塔顶,在二十一响礼炮声中,他把手中的国旗插到了312米高的铁塔顶上,望着随风飘飘的蓝白红三色国旗,异常激动,无比自豪。此时此刻,与其说埃菲尔为铁塔获得巨大成功,或为埃菲尔自己获得巨大成功而激动自豪,倒不如说他为法兰西国旗是世界上唯一一面有着300米高旗杆的国旗而自豪激动。

埃菲尔铁塔的巨大成功,为其设计者赢得了“钢铁魔术师”的美名。

巴黎闪闪发光的亮点

这座巍峨的“A”字形钢铁巨人,由无数流畅非凡又变幻交织的金属线条焊接而成,高高耸立在地平线上,它看起来不仅不呆板粗笨,反而在刚劲挺拔之中,又透出几多轻盈俊俏,它横空出世、气贯长虹,不仅与整个巴黎建筑相协调,而且,这座在当时规模最大、最富创意的建筑,以其超凡脱俗的特质,成为巴黎闪闪发光的亮点。它以独具的魅力轰动了1889年巴黎世博会,有近200万人在世博会期间登塔游览观光。从此埃菲尔铁塔就作为巴黎的地标,成了法国引以为豪的著名旅游景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不仅作为建筑艺术精品,更作为历史文化古迹备受人们喜欢和珍爱。尽管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帝国大厦建成之后,埃菲尔铁塔不再独占鳌头,尽管相继又有更多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但是,埃菲尔铁塔仍然以其独具的风格和魅力而傲视群雄。

埃菲尔铁塔高320米,由事先构造的15000个金属构件焊接在一起,从而构成了更具活力和现代感的金属组合结构。四个巨大的钢筋混凝土基座支撑着7000吨重的庞然塔身。铁塔共有三层:第一层高57米,它由四个巨大的拱门托起一个宽阔的平台,给人以稳定、美观、壮阔的感觉。第二层高115米(净高58米),呈梯形结构,不仅起到连接一层和三层的作用,更发挥了收缩塔身、稳定塔体的作用。第三层高274米(净高159米),基本呈垂直布局,不仅减轻了塔身自重,也显得俊俏婀娜。在基座和三层之间装有斜梯和升降电梯,游客可以乘坐电梯直达三层。每层都设有观景台、酒吧和饭馆,游客可以稍稍停留休息、餐饮或观景。

当我们来到塔下,只见砂砾铺筑的场地上人头攒动,写生的、留影的、录像的忙得不亦乐乎。我们举首仰望,高大的铁塔直刺云天,朵朵白云从它头顶飘然而去,阵阵清风从它胯下轻柔掠过。登塔的游客排成几路纵队,我们不得不排在队的后边,亦步亦趋地紧紧跟进。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登上了塔的三层,这里依照方位,标有世界各地重要城市的名称和距离,中国的北京、上海等城市都有标识。这天天气晴朗,能见度极佳,我极目远眺,巴黎景物尽收眼底。俯瞰塞纳河,如一条白练环绕在巴黎的腰际,一艘艘游艇缓缓游弋在河中,甲板上那翘首仰望欢呼雀跃的游客,如同南极企鹅,在铁塔巨大的身影下,一切都显得那样渺小,那样微不足道。

以埃菲尔铁塔为中心的旅游景区

埃菲尔铁塔周围不仅景色宜人,还有许多著名建筑,从而构成了一个以埃菲尔铁塔为中心的旅游景区,是游人最想去的地方之一。

在埃菲尔铁塔的西北面,是为举办1937年巴黎世博会而建造的新古典主义的夏约宫。夏约宫的中心部分是一座饰有镀金青铜像的露台,两边各有一座巨大的展览馆,向外延伸成长长的曲线形两翼,好像一个展开了双臂,要拥抱埃菲尔铁塔的痴情汉,只是由于塞纳河的阻隔,而成了天各一方的“牛郎织女”。夏约宫内设有人类博物馆,里面收藏了大量丰富的人类学收藏品和人类种族的史料。海洋博物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展品,是从圣赫勒拿岛运回拿破仑遗体的“漂亮的母鸡”号轮船模型。法国文化遗产博物馆,收集了法国中世纪的雕塑和建筑模型,内容不同,风格各异。参观这些博物馆,可以增长不少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

从两翼以下,依次是露天看台,长长的阶梯、绿茸茸的草坪和苍翠的绿树组成的花园。巨大的喷泉不停地喷射出一束束水柱,进而形成袅袅雾气。水池两侧的大量雕塑与熙熙攘攘的游人,形成流动与静止的“观光客”。1806年,拿破仑为庆祝战胜普鲁士,修建的耶拿桥飞架南北,使天堑变通途,大大方便了游人。耶拿桥头高大基座上雕饰的四匹烈马,更使这座200高龄的古桥显得雄浑古朴。

铁塔东南侧是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战神马尔斯公园。1790年首次巴士底日,路易十六曾在这里向新成立的国会投降。18世纪末期,法国从英国引进了赛马运动,此地作为赛马场直到1855年。自1867年法国举办第一届世博会以后,曾数次在附近举办世博会,尤其是1889年世博会,数百万人先后聚集在铁塔下方的广场上,一时盛况空前。1908~1928年,这里改建成了一座大型公园,宽敞的林荫大道,美丽的花园,清澈的池水,笔直的人行砂道……所有这一切几乎都是夏乐宫下方托卡德罗花园的自然延伸。

花园南端是久负盛名的陆军士官学校,这是由彭伯杜尔夫人与金融家倡导,于1751~1773年创建的一所正规军校。军校的主要宗旨是为了培养教育没落的贵族子弟和军事人才。年轻的拿破仑曾于1784~1785年在此接受军事教育,毕业后成为炮兵部队的一名中尉,最后成就了一番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业。陆军学校也因此而名噪一时。

所有这些景物既相对独立、自成一家,又和谐共存、浑然一体,对埃菲尔铁塔形成红花绿叶、相映相衬的效果,而铁塔愈显伟岸壮美。

巴黎就是埃菲尔铁塔

能够亲眼观瞻埃菲尔铁塔的风采,登上塔顶,感受“无限风光在险峰”的意境,既得到了心理的一种满足,也经受了“高处不胜寒”对心理和生理的严峻挑战,那份愉悦、那份惊恐、那份刺激不可言状。正因如此,百年以来,很多寻求刺激或身怀绝技的人,把埃菲尔铁塔作为挑战自我、展示高招的最佳选择。

据介绍,1912年2月4日,巴黎一位裁缝师傅特意制作了一件伞式衣服,公然宣称穿上这件衣服,要成为埃菲尔铁塔的第一个“飞人”。只可惜当他穿着停当,从一层平台上纵身下跳到地面后,就摔得气息奄奄,终未成为飞人而成为死人。不甘失败的法国人又花样翻新,再试身手,1923年6月2日,一名法国人骑自行车从塔顶下到塔底,玩的就是心跳。无独有偶,事隔72年,1984年一对英国夫妇从铁塔三层平台上跳伞后,平稳降落在塔下的广场上,实现了铁塔第一“飞人”的梦想。就在这一年,27岁的美国越战退伍老兵罗伯特·莫里亚蒂驾驶一架单引擎滑翔机,从铁塔基座下巨大的拱门呼啸而过,一时传为佳话。1987年,一名新西兰青年,从距地面115米的二层平台纵身蹦极,玩的就是新奇、惊险、刺激。

其实,这座令世人无比喜爱的建筑瑰宝,原定在博览会20年之后拆除,之所以幸存下来,且至今岿然不动。一方面是由于无线电的发明,而使它幸免于难。因为,它以无可匹敌的高度,全金属结构,正巧成为最佳无线电接收站。而另一方面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埃菲尔铁塔太迷人、太诱人,也太招人钟爱了。因为“埃菲尔铁塔代表了巴黎,而巴黎代表了法国。因此,埃菲尔铁塔是非常有象征意义的。它是我们的钢铁夫人,它激发了我们的灵感”。

“巴黎就是埃菲尔铁塔。”

方便快捷的巴黎地下交通

巴黎是一座千姿百态、风情万种的现代化文明古城,它不仅拥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而且拥有星罗棋布的文物古迹和公园广场。正因如此,巴黎在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在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过程中,始终不忘保持古都的历史风貌和独特的个性魅力。政府没有过多地建造高架路和立交桥,也没有动辄拆迁拓宽街道,毁坏建筑物,而是把解决巴黎城市交通的重点,放在了发展地下交通上。

百年地铁

据资料显示,19世纪末期,巴黎市政当局为迎接万国博览会在巴黎举办,而决定修建地下铁路。巴黎虽非首开地铁历史之先河,但也是继伦敦、纽约、芝加哥、布达佩斯等城市之后,第五个修建地铁的城市。1900年,巴黎一号地铁线正式通车,虽然当时只有13公里,但它却透出了新世纪地下交通发展的曙光。后来经过20世纪的百年建设,目前,已建成14条专线,380个地铁站,运行线路总长达211公里,地铁把整个巴黎紧紧连在一起。尽管每年从世界各地来到巴黎观光的游客近亿,每天在这里停留、路过的人几近数百万之多,但是由于有地上、地下、空中、水上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所以,在“行”的问题上,还是方便快捷的。每天仅地铁运送乘客就高达400余万人次,每年达11.6亿人次。地铁每年运行里程高达4000余万公里,相当于从地球到月球100次。

巴黎地铁不是很深,距地面深度均只有10余米;巴黎的地铁也不是很长,平均每条线路长15公里;在巴黎地铁候车时间也不长,平均5分钟左右就一趟车。1969年,快线铁路正式通车,这种快线分成A、B、C三条线呈放射状开往巴黎市郊。这三条线总长278公里,共有130多个车站,其中城区19个站,大都与地铁站建在一起,可以互相换乘,非常方便。快速铁路、快速铁路与城市地铁的联合运营,成为巴黎市民出行交通工具的首选。因此,巴黎市民也乐意在市郊购房置业,由此带来了市民居住的革命性变化。

运用现代科技武装地铁

巴黎地铁不以规模宏大称雄于世,也不以站台华丽炫耀于人。它以朴实无华,方便快捷,高效实用融入了巴黎人的生活。无论你是巴黎人,还是外来人,只要能够识别地铁标志,你就可以在巴黎的任何一个区、任何一条街道上,朝任何一个方向走过去,那么不出500米,总能找到一个地铁站。那些普普通通、简洁大方的地铁站,就像一个忠于职守的铁道工人,毫不招摇,静默地站在那里,张开双臂迎接每一个匆匆乘客。

尽管如此,巴黎地铁公司永不满足,不断进取,他们在进行量的扩张的同时,不断追求质的飞跃,不断提升地铁运行与管理的科技含量。20世纪50~70年代,巴黎地铁迎来了科技发展的春天——领先世界的磁卡技术在地铁得到使用。1973年,自动检票机投入运行,1975年,地铁磁卡月票也应运而生。特别是到了20世纪80~90年代,巴黎地铁追赶信息时代的步伐,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武装地铁。1998年开通的十四号线,向世人展示了新时代不同凡响的科技形象,整个列车首尾贯通的无阻隔车厢,安全透明清洁的玻璃厢体,更宽敞、更亮堂、更方便的换乘通道,让人感受到一种更雅致、更时尚的现代化气息。列车无人驾驶,行驶主要由中央控制室,通过监视器和电脑控制。连接中央控制室的监视器不仅安装在各个车站、铁道上,而且安装在车厢内,列车安全运行的系数大大提高。

进入21世纪,地铁公司及时调整发展战略,由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高,即由发展线路,转向发展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与水平上。在调动一切手段运用现代科技装备地铁的同时,还全力以赴想方设法改善地铁通风条件,提高地铁空气质量,向乘客提供包括商业服务、电信服务、网络服务在内的一流服务。据有关资料介绍,巴黎的地铁站中设有大小商点800余家,包括百货店、饮食店、服装店、鞋帽店、书店和音像制品店,还有免费报纸杂志供应点。除此之外,地铁内还有数以百计的各类售货机、冷饮机等,这些商业网点年营业额近亿法郎。由此可见,巴黎地铁不仅具有运输功能,还具有商业功能。百年以来,巴黎地铁不仅创造了地铁经济,还创造了地铁文化。之所以这样做,地铁公司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和经营理念:地铁运营是一种集体服务,公司有责任、有义务让每一位乘客感受到公司对他们亲切、热情、周到的服务,感受到这个成立于1948年的巴黎独立运输公司,虽然是一个老牌的国有公司,依然具有的青春活力和人文关怀。

巴黎地铁中的三教九流

巴黎地铁不仅是匆匆乘客出入的地方,也是三教九流极喜光顾的去处。许多流浪艺人把地铁通道或地铁站作为表演舞台,他们或孑然一身,或三五结伴活动,神情专注地在此吹拉弹唱,其中有些人的表演虽非阳春白雪,但也绝非下里巴人,颇有一定艺术水准。他们往往只需一支黑管、一把小号、一把小提琴,就可以为过往行人演奏出美妙动听的乐曲;即或是一、二小球,若干口杯,甚至是就地取材,也能来一番杂耍,或变幻出令人眼花缭乱的小小魔术。因此,常常吸引一些人驻足欣赏,有的人还鼓掌叫好,捧个人场,兴致高涨之时,还掏出若干钞票,捧个钱场。我们一行曾在一个地铁出口,就碰到过一位个头不高、面目清秀的中国女孩,她孤身一人站在地铁出口演奏小提琴,那琴声如泣如诉。想来这位小女孩可能遇到了什么困难,或有什么难言之隐。我们虽无意听琴,也没有时间攀谈,但出于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和怜香惜玉的本能,便毫不犹豫地掏出20法郎给了这位女孩。

地铁站也成了流浪汉和乞丐行乞、遮风挡雨的天堂。这些人虽神情憔悴、但鲜见蓬头垢面,浑身脏兮兮者,倒还有一些人西装革履,不似落魄之人。

除此之外,梁上君子也盯上了地铁这块风水宝地。这些小偷常常利用乘客行色仓促,顾此失彼,或夜深人静乘客稀少之时在车站、过道或车厢内行窃,而且行窃对象大多锁定中国人,因为中国人极少使用信用卡,而大多装有数量可观的现金。他们除盗取现金、首饰之外,还盗窃手机、手包和其他随身物品。这些梁上君子有意无意间败坏了地铁的声誉,也玷污了巴黎的形象。

巴黎的华人华侨

在巴黎的三区、十三区、十九区,乃至九十三区都有相对集中的华人华侨社区,但在这些华人社区之中,首推离意大利广场不远处的十三区唐人街规模最大,东方特色也最为显著。走在唐人街的伊里夫大街和舒瓦齐大街,似乎给人以走进中国浙江某个市镇的感觉。黄皮肤、黑头发,悠哉游哉的行人,方方正正的汉字招牌,随风飘荡的“酒幡”,叽里呱啦的吴语、越语、潮汕语,甚至还有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中式建筑。所有这一切都是那样和谐完美地组合在一起,凸现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特色和民族特色。

上一章目 录下一页